是以在那场长安城中的乱战当中,作为与王彦章搭档一攻一守的他,虽然取得的战果并没有负责进攻的王彦章那么耀眼,只能算得上是中规中矩而没什么差池,但是他所负责城南阵线兴化门处,相应战损和消耗也是最少的。
因此,这一次以偏师轻兵跋涉潜袭山西道腹心的任务交给他之后;他也是憋了一口气想要做出一番功绩来。然而,在按部就班的用兵习惯了之后,面对兴元府内突发的这种乱局,他就有些力有未逮的感觉或者说心中没底了。
好在他还有一个敢打敢拼也敢于冒险的随军高参——客将李罕之;除了例行派出追加兵力的求援信使之外,很快他们就重新降下来了太平军的青旗,而在城头上升起了原来的城固团练的旗号。
然后又有李罕之带领两团精悍之士带上野营装备,分别蹲守和埋伏在了南门和西门附近的野地里,不断的捉捕和拦截那些跑过来的散兵游勇,让城固县附近变成一个只进不出的消息盲区,以为争取一些时间上的缓冲。
因此,他们在城固城内一直守候到了第二天正午,才迎来了第一支讨伐/接管的官军队伍。然而这只千余人的额官军是如此的懈怠和缺乏警惕似的,就这么长驱直入到城固西门下叫门;在分兵在外的李罕之所部里应外合之下,一个照面就被打的大溃崩阵。
但是这一次的胜利之后,就再也没法拖延和封锁得住消息了。随着源源不断来自南郑方面的人马,被团团包围起来的城固县内着五千多太平军将士,也将迎来了真正意义上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了。
而在山南西道的南方,一支来自渝州境内军马,也在沿着涪江上游向北进发。这是一条被历代文人墨客称之为荔枝道的古道,也是翻越巴山去巴蜀主要有三条道路之一(西为金牛道,中为米仓道,东为荔枝道)。
最早可以上溯到三国时的司马懿伐蜀,而自西城斫山开道而形成的一条东线道路。后来因为从巴中当地北运杨贵妃所嗜荔枝而极具盛名,并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改名为荔枝道。但也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全面走向下坡路中倏忽之间而衰落下去。
其中又分为南北两段,北段就是关中入蜀三道之一子午谷为主的子午道;南端则是由洋州的西乡城至涪州(今重庆涪陵区)涪陵城,故南段亦称“洋巴道”,又因穿越巴山山脉,也叫“小巴间道””“巴山中道”。
荔枝道是巴蜀入关的最短一条路线,但是因为其中沿着山脉褶皱裂隙,而需要多段穿过大巴山群岭的缘故;其中的道路尤为艰险、狭窄。这一路上不是居于山中凿石而出的盘肠山路,就是沿江高壁深峡之间蜿蜒而行的险峻栈道。
作为太平大都督府如今两个半重兵集群之一,位于最西端的渝州境内堪称半个重兵集群(日常后勤输送维持的上限如此),其实早在半年前就已经集聚了好些人力物力,并且做好了相应的局部战争准备;
只是为了避免西川高仁厚麾下相对善战的蜀军,陷入某种无意义的拉锯泥潭而一直引而不发;重点放在清剿、驱逐和分化瓦解泸州境内的土蛮势力,同时打通前往黔中道的茶马道,以免将来入川用兵之际在后方受到这些本土势力的威胁。
现如今,黔中道的局面已经打开了,茶马古道也恢复了有一段时间了。因此随着来自江陵一声令下,相应的渝州集群也终于能够抽出手来,以西守北攻的模式另辟蹊径的开拓新战线。以贯彻正所谓是”不管敌往几路来,我只管一路去“的基本战略部署。
因而,在多次往来其间完成基本摸底和测绘的商旅(探子)带路之下。由五岭地区的连、桂、郴等地山民矿工所组成的七个山地营和若干工程团,在经过大半年过渡性的环境适应之后,也带着全套器械踏上了这条闲弃日久,而多处有所崩毁淤塞的古道;而负责领军的则是昔日官军降将中的第一人,第一军第三郎将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