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趣书吧 > 异能人的前世今生 > 第七卷 第四十二章 当依恋型人格遇上孤独型人格

第七卷 第四十二章 当依恋型人格遇上孤独型人格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她总是不断地追问王先生是否真心爱她?是否真的要与她结婚?如果她得到了想要的回答,便十分满足和愉快。如果王先生的表现不能令自己满意,她便会十分伤心,并马上转为愤怒,开始用各种语言来刺伤对方,或者滔滔不绝地数落和抱怨王先生的种种“不是”,并且把他赶到客厅的沙发上去睡觉。

在王先生上班的时候,安女士会常常打电话到他的公司里去,意图“了解”他的行踪。如果王先生能陪她在电话里多聊一会,她就会很满足。如果王先生正在忙,不能多讲,安女士便会愤愤地挂上电话。如果王先生再打电话过来,她便会变得十分冷淡,一脸不想谈的姿态。王先生说:“她简直像一个小孩子,喜怒无常,我真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她满意。”

安女士的行为表现出典型的“依恋型人格”的特点,她现在正是无意识地用自己在婴儿时期吸引母亲注意力的方法――哭闹来吸引王先生的注意力,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遗憾的是,正是这种方法造成了与王先生之间关系出现裂痕。

儿童:对拒绝的恐惧

另一种母亲是持续的情感冷漠的妈妈。她也许本来就没有想要孩子,孩子的降临使她充满了懊悔和失望,她把孩子看作自己不幸的根源,或是一个错误行为的结果。也许她天性就反感孩子。正如当年她的母亲反感她一样。这种母亲对孩子在情感上是冷酷的,甚至很少愿意去抱一抱孩子,打骂孩子也是家常便饭。还有些母亲由于长期情绪处于抑郁状态,对孩子也是持续冷漠的。

这种母亲的孩子我们称之孤独儿童。他们往往惧怕亲密的接触,虽然事实上他们也曾像其他儿童一样需要妈妈的爱护,但是每次对母亲依恋的渴望和要求都会导致心理上的痛苦, 因此婴儿自然而然地做出了一个痛苦的选择:回避一切亲密接触,并导致出了一个结论:我没有需要。

他们不常哭闹,似乎很容易满足,给他什么就吃什么,并不要求更多的,并不在乎别人是否关心自己,似乎没有什么需要。他构造了一个不真实的自我,他们看起来很独立。实际上是否定自我的需要,恐惧与他人接触,其目的只是为了回避由此可能带来的痛苦。

这样的孩子常常被认为是“好孩子”、“乖孩子”,妈妈为孩子早早就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而感到骄傲,在后来的生活中。孩子的这种所谓“独立性”也许会受到社会的赞许,甚至他自己也会为自己的“独立性”骄傲,但是不幸的婚姻生活在等着他。

成年:孤独型人格

如果孤独儿童的生长环境不变,他在幼年时期的心理特点将随着他的成长而成为他的人格中的基本特点,成为一种在人际关系中,特别是亲密关系中的回避型人格。

如同在幼年一样,他否认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质需要。事实上他不是没有亲密的需要。而是在幼年时期把这种需要放弃了。他们的性格通常是冷漠甚至冷酷的,缺乏生活兴趣和追求。因为总是回避过多的亲密接触,他们显得似乎很独立。

他们在配偶的选择上往往与依恋型的人有缘分,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依恋型的人往往较为主动,从而缩短了由于他的冷漠和退缩造成的距离空间,使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得以建立。

当然。回避型的人在恋爱初期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热情,但是一旦亲密关系确立之后,因为过多的亲近仍然是痛苦和恐惧的,他的冷漠退缩特点就会浮出水面。由于性格特点,这种人在社会生活上较少物质需求。并富于独立和忍耐性,在事业上往往成功,为人们所赞许。但是他们的婚姻生活则通常是失败的。

前面提到的王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回避型人格。在安女士和王先生的第一次治疗中,安女士显得十分愤怒:“你从来都不想主动的接近我,如果我不给你打电话你决不会给我打。如果我不说周末咱们一起去干点什么,你就永远在搞你的电脑,你简直是个冷血动物!”

王先生冷静地回答到:“我简直不明白你在说什么?好像天底下没有事情能让你满意,你老是在抱怨,抱怨我这,抱怨我那,你的要求太过分了,谁受得了?你怎么这么多事?难道就不能让我们好好地待一会儿?况且每一个人都有想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为什么你就不能自己干点什么?”

事实上,王先生已经多次提出搬出他们同居的家,希望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即使在他们的关系比较融洽的时候,王先生也不喜欢在除了性生活之外的时候有任何亲密的身体接触,如牵手,挽臂等,特别是在公众场合更是如此。安女士抱怨说:“除了在床上,他对我简直就像个陌生人一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