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毒草根系大,吸水能力强,能够适应干旱寒冷的气候,周围的草本植物很难与之抗争。当狼毒花含苞待放时,它是红色的,完全盛开时,又变成了晶莹透亮的白。
大片的狼毒花开得满山遍野时,如同所有的野花一样,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热闹,可是在它的美丽背后,狼毒草却暗藏毒液,让人不敢轻易靠近。
可是,没曾想恰好是这暗藏的毒性,成就了高原上这种特殊的纸张。而决定纸张质量的根本因素是狼毒草的根,根系越发达的狼毒草,制造出来的纸张质量越好。
这充满魔力的植物采挖时间很短,一般在7月以后至盛夏季节,10月以后就开始落叶,当人们无法识别时也难以采到了。
雪拉藏纸传统的制作过程有6个步骤?。
泡洗、去皮:挖出狼毒草藏纸是西藏乃至整个藏族聚居地区所产纸的统称。根据藏纸浇造原料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型:以瑞香科植物等矮小灌木树皮为原料的造纸工艺;以狼毒草等植物根系为原料的造纸工艺;以废纸为原料的再造纸工艺。尼木雪拉藏纸属于第二种。
造纸技术何时产生于西藏,也许和7世纪中叶文成公主入藏有关,《西藏通史-松石宝串》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随身携带了许多有关天文历法五行经典、医方百种和各种工艺书籍,同时携带了精通造纸法、雕刻、酿造工艺的技术人员。
随着佛教的传入,以及藏族文化的发展对纸品的巨大需求,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不断学习、实践,同时借鉴周边民族先进的造纸工艺,就地取材,生产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藏纸。据《中华造纸两千年》一书中记载“吐蕃650年开始生产纸张”。这种纸张就是狼毒纸。
藏纸产地诸多,曾经出现了只要当地有造纸原料,有清澈的水源,就能设立纸槽,进行造纸加工的局面。藏纸制造工艺从西藏东部的西康再往西延及工布、塔布、珞瑜、门隅,到前藏的拉萨、尼木、墨竹工卡,以至后藏的日喀则、岗巴、聂拉木以及阿里等地,几乎遍布全藏。
但今天,这样的盛况已不复存在。藏纸生产,大都为手工作坊,因陋就简,效率低,产量少。上个世纪60年代起,在现代造纸工业冲击下,一直保持着传统手工生产方式的藏纸制造业迅速萎缩。藏纸,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次仁多杰将我们带到他家,参观他的家庭作坊。次仁多杰已经60多岁,做过木匠,当过村里的仓库管理员和会计,1983年至今一直在家一边务农一边学习和传承造纸技术。
先在溪水中进行泡洗,除去外层褐皮和泥土,然后放在盘状的大石头上,用石头或铁锤用力捶打,使表皮和内芯分离,制作藏纸只要它的表皮。
用小刀削去表皮的外层,只留下白色的部分,这就是制作藏纸的主要原料。在次仁多杰的作坊里堆着很多晒干的狼毒草的根的表皮,这是从外地收购的,需要用水浸泡一晚之后才能使用。
煮料:将取得的白色纸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和碱进行煮料。煮料过程中要随时搅拌,直到纸料变软变黄为止,煮料时间约需要2个多小时。
捶打:将煮好的纸料捏成团,放在一个盘状的大石头上,用圆饼状的石头对煮好的纸料进行捶打,将纸料捶打成薄饼状,约捶打上百次后成为打浆用的浆料。这一过程是十分费力的一道工序。
打浆:打浆是在陶罐(或其他容器)中进行。在陶罐中加入适量的水,水量根据纸浆的稀释程度而定。将浆料倒入注有水的陶罐中,用双手飞快地搓动一头带有叶片的木棒,使纸浆悬浮均匀。
浇造:浇造纸张用的纸帘是一个绷着纱布的木框(木框的大小根据要制作的纸张的大小而定)。将打浆均匀的纸浆适量浇入纸帘中,并将浇有纸浆的纸帘慢慢放到干净清澈的水池中,根据最终纸张成品的厚度,也可以从陶罐中舀出少许纸浆均匀地浇在纸帘上进行补充;然后用手端平纸帘(纸帘是否端平直接影响着纸张成品的平整度和均匀度,从而影响纸的质量),极缓慢地从水池中抬起,使水慢慢从纱布中渗下。
揭纸:将从水中抬起的纸帘慢慢拿到阳光下支起支架进行晾晒。约1个小时后,纸就基本晒干,呈现出白色。从纸帘的一个角边开始揭纸,把手背慢慢插入纸和纸帘之间,将纸从纸帘上揭下、叠好便完成了整个造纸过程。
次仁多杰家生产的藏纸主要供应给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用狼毒草制作出来的藏纸,具有不怕虫蛀鼠咬,具有不腐烂、不变色、不易撕破等特点,过去,藏纸主要用于制作经卷、政府文档、卷宗和日常书写,用藏纸印制的经典古籍,保存千年仍完好无损。
次仁多吉家一直坚持着自祖辈传下来的工序和技艺,但也有了些许改变。在次仁多杰家的作坊里,有一台打浆机。原料煮过之后,就可以直接放入打浆机中,加水、开动机器就可以做成纸浆,省去了非常费力的捶打工序。此外,还有一台次仁多杰自己定做的打磨机,用于将纸张打磨光滑。
除了制作传统的纸张之外,8年前次仁多杰就开始迎合旅游市场,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装饰纸。这种纸张分为两层:首先制作一张非常薄的纸,晒干备用:然后按常规方法制作另一张纸,在没有晒干之前,在纸张上铺上一层装饰用的树叶、花、草或者牛毛等等,做成各种图案;最后将先前做好的薄纸小心地盖在上面,压紧、晒干即可。这种装饰纸由于材料和图案千变万化,风格各异,而且有着非常原始质朴的纹理,很有发展前景。
值得欣慰的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藏纸带来无限商机,以藏纸为原料的皮纸绘画、雨伞、太阳帽、礼品包装袋等工艺品热销西藏各个旅游景点,让游客爱不释手。
提及藏纸的未来,这个脸上已布满沟壑的老人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只说希望能够扩大藏纸的生产规模,让这一传统技艺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这其实也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尼木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县城所在地塔荣镇距拉萨约143公里,除了享誉区内外的“尼木三绝”(藏纸、藏香、普松雕刻)之外,还有吞弥·桑布扎(藏文字的创造者,松赞干布的大臣)故居、尼木县国家级森林公园等景点。拉萨东郊客运站旁边有到尼木县城的中巴车,上车买票,客满即走。
第一步:去皮挖出狼毒草根后,先在水中泡洗,除去褐皮和泥土,然后用石头或铁锤捶打,分离表皮和内芯。用小刀削去表皮的外层,留下白色部分,这就是制作藏纸的主要原料。
第二步:煮料将取得的白色纸料与水、碱混合后煮料。煮料过程约两个小时,其间要不断搅拌,直到纸料变软变黄。
第三步:捶打将煮好的纸料捏成团,用石头将纸料捶打成薄饼状,成为浆料。这一过程十分费力。
第四步:打浆在陶罐中加入浆料和水,水量根据纸浆的稀释程度而定。用双手飞快地搓动一头带有叶片的木棒,使纸浆悬浮均匀。
第五步:浇造将打匀的纸浆浇入纸帘中,并将纸帘慢慢放到干净清澈的水池中,然后用手端平纸帘(纸帘是否端平直接影响纸张成品的平整度和均匀度),极缓慢地从水池中抬起,使水慢慢从纱布中渗下。
第六步:揭纸将从水中抬起的纸帘慢慢拿到阳光下晾晒。1个小时后,纸基本晒干,呈现白色。从纸帘的一个角边开始揭纸,把手背慢慢插入纸和纸帘之间,将纸从纸帘上揭下、叠好,便完成了整个造纸过程。
有人说:“西藏的历史是记载在藏纸上的。”千百年来,藏纸默默记录着西藏的历史,见证了文明的进程。作为五大藏纸之一的尼木雪拉藏纸,历经1300多年的历史,曾是西藏佛教经典和官方文书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