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他坚持认为抢先发起进攻更加有利,美日联军也不会在三月十五日出发,而是会按照帕特里奇的安排,再等上五天,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再发起进攻。
当然,福田康夫也不是一无是处,不然也不可能成为日军上将。
至少在攻打本溪的时候,福田康夫的战术很奏效,一轮强攻就打了进去,而且让守城部队来不及组织抵抗。
问题是,与沈阳比起来,本溪算得了什么?
仅从规模上讲,这两座城市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日军能够凭借强大的火力优势一口气打下本溪,可是要想把沈阳彻底炸毁,恐怕得动用战术核武器。
强攻不成,就只能按照帕特里奇的战术来打,首先清除外围防御部队。
对这一战术,帕特里奇有充分的信心,因为他手里有足够多的部队,多到能够包围整个沈阳,而且还有攻占城区的兵力。
兵力上的巨大优势,让帕特里奇可以从容不迫的组织进攻。
再说了,中**队的主力全部聚集在沈阳,一举一动都在美日联军的监视之下,想跑也跑不掉。
没有潜在的威胁,帕特里奇自然可以按部就班的吃掉那些盘踞在沈阳附近的军队了。
显然,这就是姚万平犯的最为严重的错误。
防御作战首先就得考虑预备队,不能一口气把所有部队派上去,还得藏好预备队,给敌人造成无形的压力,让敌人不敢全力以赴。
如果能让美日联军有所估计,战斗就得拖下去,美日联军就会被拖垮。
罗耀武在千里之外就看到了这一点,可是姚万平却没看到。
战斗打到四月五日,美日联军在击溃了三个新编集团军,将第二十六集团军与第四十集团军逼入沈阳城区,把第六十五集团军赶到一百多公里之外,并且顶住了第三十九集团军从北面发起的反击之后,终于包围了沈阳。
此时,守在城里的,除了两个主力集团军之外,只有一个民兵纵队的十来万官兵。
也就是说,守城兵力还不到二十万。
要想守住像沈阳这样的大城市,至少得动员五十万战斗人员。
更糟糕的是,姚万平部署在沈阳郊外的部队遭到美日联军的猛烈轰炸,两个主力集团军的损失非常惨重,连新编集团军也有不小伤亡。
也就是说,姚万平没有能力撕开美日联军的包围圈。
别说向沈阳城区增兵,能把第二十六集团军与第四十集团军救出来就不错了。
打到这一步,沈阳沦陷成了时间上的问题。
实际上,最大的灾难还没到来。
因为沈阳是战略大后方,之前又是军区司令部所在地,美日联军从丹东出发,只用了十二天就攻到沈阳城外,所以在被美日联军包围的时候,四百万沈阳市民中,只有不到一百万疏散到周边城镇。
城市里还有三百万市民!
没能及时疏散与沈阳是重工业城市有很大的关系。即便在被美日联军包围之后,沈阳的很多兵工厂都在全速生产武器弹药。既然要生产,就得有工人。留下来的三百万市民中,大多都是工人。
显然,想跑的、有能力跑的早就跑了,只有真正在为抗战做贡献的人留了下来。
三百万人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毫无疑问,那就是吃饭!
即便什么都不做,按照每人一天一斤大米或者面粉的最低配额,三百万人一天也要吃掉一千五百吨粮食,而在三月初,沈阳囤积的粮食不到五万吨,之后再也没有粮食运来。也就是说,沈阳的存粮最多坚持到四月上旬。
没有粮食,就算美日联军不打过来,沈阳也会大乱。
当然,不是没有粮食,而是运不进去。
发往沈阳的六万吨粮食在四月五日就到了新民,再过一天就能运进沈阳。正是如此,美日联军才在四月四日发起猛攻,完成了对沈阳的包围。
显然,福田康夫与帕特里奇都知道,沈阳缺粮。
这样一来,就算美日联军不发动进攻,再过几天,沈阳军民就得饿肚皮,然后就是把能吃的东西全多吃了。以人类的忍耐能力,如果不能在美日联军的包围圈上打开突破口,最迟四月下旬,沈阳就得沦陷。
沈阳沦陷,整个辽河平原都守不住。
丢掉辽河平原,等于让美日联军获得了进军华北的机会。
毫无疑问,局势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程度。
这个时候,就连那些想着把罗耀武整死的人都意识到,没有罗耀武,还真是没办法打赢东北战争。(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readnovel。,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