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美国对台湾与北京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端表示欢迎与支持,但是在进军京津地区的问题上,美国仍然做好了两手准备,并且以军事手段为主。
表明外交态度之后,美国就设法向北京当局传达了进行停火谈判的意图。
当时,在罗耀武的建议下,刘诚志批准了与美日联军交换战俘的提议,并且率先交还了几名美军高级军官。作为回应,美军也在前线交还了几名中**队的高级军官。正是通过这个途径,美国当局向北京表达了停火谈判的意图,并且表示,只要北京当局答应,美日联军将暂缓进攻。
问题是,美国当局伸出的橄榄枝并没被北京当局接受。
原因也很简单,刘诚志的胆子再大,也不敢代表中国与敌人进行谈判。不管怎么说,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只是地方权力机构,而不是中央政府,停火谈判属于国家权力,只能由中央政府进行。
事实上,在美国采取这一行动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质疑。
当时,日本当局就明确表示,北京当局无权代表中国,即便同意进行停火谈判,也不具备法律效力。
虽然从根本上讲,日本当局此举是要推进战争,鼓动美日联军攻打北京,但是提出的理由也很充足。可以说,即便刘诚志接受了美国当局的提议,日本当局也会想方设法的破坏停火谈判。
受此影响,在积极争取停火谈判的同时,美日联军也在积极备战。
到十一月十五日,帕特里奇已经将南方战场上的六个美军主力师与八个国民警卫队师调入北方战场,而且八个国民警卫队师将在沈阳与锦州进行整编,按照同样的标准,改编成六个主力师。如此一来,即便第十山地师仍然没能完成重建工作,美军在北方战场上的主力部队也增加到了十九个师。
与美军一样,日军也在积极备战。
日军的编制调整在九月底就全部完成了,总共组建了二十四个主力师团,另外还对三十八个二线师团进行了整编,增强了主战力量。到十一月中期,日军侵华部队的总兵力超过了一百二十万,其中主力师团的规模达到四十万。
唯一的变数,就是台军没有按照计划出兵北方战场。
虽然在第三次南京会战期间,台湾当局为了取得美国的全力支持,一再承诺将在占领南京之后出兵北方战场,担负起保卫后勤保障线的任务,但是到了十一月初,特别是在《权利宣言》发表之后,台湾当局就以兵力不足、调动不力、南方战事频繁等等理由,拒绝出兵北方战场。
很明显,台湾当局已经意识到,《权利宣言》整在将整个中国团结到一起,而且该宣言直接指向以美日联军为首的侵略者,其中又格外强调了日本的侵略行径,如果台湾当局在这个时候出兵北方战场,帮助美日联军作战,肯定会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敌人,最终被大陆民众唾弃。
事实上,这个影响已经显现了出来。
《权利宣言》发表之后,台占区内的抗战活动更加频繁,之前几乎被台军歼灭的敌后游击队死灰复燃,还有不少民众偷偷穿过军事封锁线,进入大陆控制区,其中不少就是为了前往北京,参加北京保卫战。
可以说,如果台湾当局仍然对北方战场上的战斗含糊其词的话,迟早会失去民心。
也正是如此,台湾当局才会如此积极的向北京当局伸出橄榄枝。只不过,台湾当局仍然显得不够诚意,至少没有对日军侵华做出重点说明。
真正感到尴尬的,还有联军总司令帕特里奇。
如果让帕特里奇选的话,他肯定会支持停火谈判。虽然在打下南京之后,美军能够将部署在南方战场上的主力部队抽调过来,而且能够将原先计划增补给南方战场的作战物资与武器装备用在北方战场上,还能集中大部分空中力量,可以说美日联军的优势更加明显,但是等到美军完成了兵力调动之后,北方已经进入冬天了,而且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加上中**队在京津地区的防御部署更加严密,就算美军更加强大、日军也脱胎换骨,帕特里奇也没有信心在严冬到来之前占领北京。
如果在冬季攻打北京,美日联军肯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第三次南京会战,美军阵亡将士四万多人。按照帕特里奇的估计,真要强攻北京,美军的伤亡数字只会更大,不可能更小。当时,甚至有人认为,美军将在北京付出十万名官兵的巨大代价。
果真如此的话,恐怕在打下北京之前,美军就全面崩溃了。
由此可见,帕特里奇肯定希望用谈判来解决问题。如果能够让北京当局放弃抵抗,就算不能占领北京,美国也能体面撤军。
只不过,从一开始,帕特里奇就对谈判不抱多大希望。
要知道,在北京支持事务的是几个军人,而且最主要的三名将军都是他的老熟人了。
以帕特里奇对刘诚志、陈必时与罗耀武的了解,就算刘诚志较为软弱,只要陈必时与罗耀武还能发挥影响力,东北军就不会与美日联军进行任何性质的谈判,哪怕是战前谈判,双方只能用血与火来决出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