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日本方面察觉到了拉克斯的意图,所有沿岸火力都朝着海上堡垒汇集过来,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炮火就像柔软的水滴溅在绝对硬度的钢板上——日本开始怕了,如果这座疾驰的海上堡垒正面冲撞帝国炮,会以绝对动能撞毁它,这让日本军队十分惊恐。
而帝国炮虽为“舰载岸防双用炮台”,但它在建成之初就被日本用于海岸防御,从未移动过,屹立日本沿岸已达四年之久,而且拆卸过程颇为繁杂,至少也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完成,也就是说,想在此时拆卸转移帝国炮是不可能的,日本只能采取下下策。
只见帝国炮的炮口微微一震,两侧炮羽哐当一声嵌在了炮击桥里,炮击桥也迅速缩回炮架内,炮口缓缓下斜,就像一位不可一世的帝王,正在低头。
这就是日本采取的下下策——帝国炮的炮口斜下对准近海。这样,帝国炮的喷射范围会从广角直射缩至窄角俯射,能稍微缩短一些冷却时间。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海上堡垒想要冲撞海岸,必然要经过这片海域,斜下的炮口能最大限度释放激光能量,日本抱着这样一种希望——在海上堡垒驶达这片海域的时候,以最沉重的激光消灭它。
此时的帝国炮就像一盏斜下的探照灯,对准了近海的舞台,只等海上堡垒登上舞台,它就霎时点亮,要用极限强光照射,直到敌军的灰飞烟灭。
如果它能在那之前完成冷却的话。
海上堡垒仍在以一级航速推进,盛怒丝毫不减,两侧海浪滔天。此时,它距离日本海岸尚有390公里,正面撞击还需三十五分钟。
刻不容缓,日本海岸开始调遣泰坦轰炸机群。那是一种超重型轰炸机,每一架轰炸机的机身都重达两千吨,机体内部装满了超级炮台。与干扰机型的敌-X2轰炸机不同,泰坦是进攻型轰炸机中的佼佼者,仅论破坏力,这种轰炸机长期霸占“世界战争载具”的榜首,是世界顶尖的进攻型轰炸机。但它的起飞准备时间过长,空中机动能力也极弱,因而在闪电般的现代战争中不太受欢迎。
但此时,十二架泰坦轰炸机已经完成了起飞准备——从叛国者舰队进入日本领海起,它们就已经开始了准备。面对只有冲撞威胁的海上堡垒,这支泰坦群的缺点将不复存在,而它们的破坏力,将是击毁海上堡垒的最佳武器。
地震般的颤动,日本海岸上顿时拓开一圈浓厚的烟幕,范围之内的载具都被轰鸣的气浪荡开,侧翻着推出了数百米远。大约两分钟后,连岩层都能融化的高温刺入地表,四十八道火柱托起暗黑的轰炸机群,缓缓上升,稳定在四百米左右的高空。
火柱在同一瞬间缩回机腹,爆响轰鸣,每一架泰坦轰炸机都托出自备的超级炮台——八台,每架八台,共九十六架超级炮台。
从拉克斯的视角看去,这十二架轰炸机仿佛是来自天庭的重刃,正带着隆隆的巨响劈向自己。但没有办法,叛国者舰队已经开启堡垒模式,没有任何反击手段,拉克斯、达蒙,还有众多与会者只能在心中暗暗祈祷,这重刃的威力不会那么巨大。
日本海岸的炮火更加凶猛,泰坦轰炸机群正在缓慢推来,帝国炮的炮口已经斜下,等待着海上堡垒经过那片海域。看起来,叛国者舰队最后的进攻也将被抵御。
此时,海上堡垒距日本海岸244公里,二十二分钟后才能抵达。帝国炮已经斜下,冷却时间还剩三十分钟。
八分钟,只要泰坦轰炸机群能拖住海上堡垒八分钟,这场战争就被告完结。
十二架泰坦开始在远空分组,一架泰坦的机腹再次刺出四道火柱,机身悬停在半空,这架泰坦距日本海岸约一百公里,机身两侧的炮台已经泛起浓重的暗焰,随时准备轰炸。第二架泰坦也随之而来,在前者的正对面悬停,两架泰坦呈相对之势,悬停在彼此的对面——这是第一组。第二组两架泰坦从第一组的后方飞过,悬停在距离日本海岸约一百二十公里处,再是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直到最后两架泰坦在距离日本海岸两百公里处悬停,布阵完成了。
六组泰坦轰炸机以帝国炮的激光轨道为中心,排成了一个类似通道的阵型,每行两架泰坦的正对面直线距离约为八百米——而海上堡垒的整体横宽是二百一十米,双侧泰坦轰炸机的炮弹滑行距离约为三百米。这个阵型,几乎是为海上堡垒量身定制。
死亡海道!所有观战者都同时想到了这个词,不禁为之胆寒。
死亡海道是一种现代战争的战术,通常用于海战,由一定数量的轰炸机分组排列在敌舰的行进海道上,必须满足两个必要条件才能开展——敌方舰队完全没有进攻能力且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既定航向;己方轰炸机具备极强轰炸火力和持久悬浮能力。
海上堡垒和泰坦轰炸机群,完整地嵌入这两个必要条件。
泰坦轰炸机不比娇小的敌-X2轰炸机,不适合正六边形的骚扰阵型,环绕轰炸只能对海上堡垒造成瞬间打击,机动力不强的轰炸机群很快就会被甩在后面,导致火力无法延续。而这种死亡海道,能在长达一百公里的海道里持续输出火力,是阻截海上堡垒的最佳阵型。
此时,海上堡垒距离日本海岸204公里,十八分钟后抵达。而二十秒后,它们就会进入死亡海道——一条一百公里长,八百米宽的巨型死亡海道。它们面对的,将是世界顶尖破坏力的双侧轰炸。
最乐观估计,海上堡垒也要承受整整二十四轮的轰炸...
最悲观估计,它们将直接葬身死亡海道,敌日战争被告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