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麻烦的!
先说用工,东南亭户之苦,还算好的,国家很少规订数量,多劳多得,若超过一定数量,国家会以名为浮盐,略略提高价钱收购之。虽苦,仍没有陕西盐户与川峡盐户之苦。陕西是落后的劳役制,强迫xìng应役,没有任何人身zì yóu,应役期间每年最少向国家交纳十一万斤以上的盐,二斤半盐国家才付一文钱!所得待遇便是全家免役,岁给户钱四十缗,rì给二升米。看似不错,不亚于中禁兵的待遇。实际不是,解盐开采成本极低。但或多或少需要一些成本。这些成本也是盐户自己掏腰包的。再者,军营那些兵士有刀有箭,上级军官都敢克扣,况且盐户,实际有三分之二实打实的到盐户手中就算不错了。为何被称为史上第一长者皇帝赵匡胤这样做?
无他,且看米价,从赵匡胤到宋真宗初期,一斗米价大约在二十文钱浮动,麦价十文到十二文。庆历初七十文,此时涨到九十文到一百文,麦五十文。若郑朗做得不好,还会上涨,四年后能涨到一百二十文到二百三十文,无他,乃是多灾多害,商人哄抬起来的。直到王安石变法后。实施了农田水利法。一场罕见的大旱灾过后,连年五谷丰登,国家又在执行均输与市易法,又执行了新仓法,米价才回落到五十文到八十文,最低时黄州一斗米仅二十文。绢价赵匡义时一匹一千文,庆历战争过后,最高峰涨到一匹三千文。现在渐渐回落,仍保持均价一千三百文到一千五百文之间。当时赵匡胤认为内藏库有五百万贯便是一个梦想,今天五百万贯不够朝廷塞牙缝!
赵匡胤时执行这一政策,对于盐户来说是很照顾了,但物价在飞快上涨,如今还是这些待遇,盐户过得苦逼无比。还不是最苦的。川峡更苦。川峡许多地区因为朝廷掌控不足,于是半私半公,不是解盐,而是井盐,官府继续使用劳役制,待遇更差。官府算好一点,那些私人的蛮族豪强们执行的是两三千年前那种苛酷的奴隶制,部曲奴隶待遇连chūn秋都及不上,作为私人盐户,待遇甚至不及畜牲。
然后是盐法,朝廷将全国分为两个地区,一为官府直接买卖的地区,说私人豪强做得不象话,官府呢,一些官吏联手,利用抑配与科敷等手段,反复辗压,例如陈州原先盐价仅是三十一文,如今渐渐破至两百多文,向三百文大关进军。百姓不愿意买,官府便强行向百姓进行摊派。做为皇帝的赵祯肯定不会这样想的,派人来查,俺们为了国家好,实际名为国家,实为自己腰包,国家却替他们背了黑锅。
官府的不行,再看私人的。
也就是通商法地区,真正通商法地区仅是河北,朝廷安抚河北百姓,抗御契丹侵犯,以及防止契丹盐的入侵,采用了真正的通商法,以及其他一些优惠措施。除了河北,再到南荒,哪里朝廷实在管不到。其他地区通商法就是买扑制,就是这个买扑制出现大问题了。
才开始实施买扑制是好的,赵匡义虽是化学大师,但对老百姓来说,确实做得不错,能算是一个爱民的皇帝,西北战役打响后,需要大量物资,这个动输很困难,多从江淮而来,经大运河到京城,再去长安,中间还有一个要命的三门峡,到了长安不能通航了,即便通航也只能是小船只,多是陆地运输,但当时作战地区更远,夏州、灵州,陆地运输距离更长,在这时悲催的运输条件下,成本会是几何?若用雇佣制,给得少百姓怨,给得多朝廷没有这么多钱。第二是采购,让官员采购物资,或贵或践,中间有无数猫腻。特别是这么长距离运输,仅是损耗就可以做许多文章。
所以将原先的便钱汇兑政策发扬光大,让商人来京城买茶引、盐引,然后向西北运输物资,用茶引盐引到江南领取茶叶、盐矾运向所谓的通商区经营。最后为了便利,发展成为将物资送到西北,在西北直接领取茶盐矾引。于是又出现一样新事物,交引铺。看到有利可图,特别发展到后期,交引政策渐渐**,运送湿霉粮食前去西北,只要塞一些礼物给官吏就可以拿到相关的交引,得利颇大,许多中小商人也纷纷参与。但交引兑现手续繁琐,许多中小商人有能力将物资送到西北,却没有能力去东南经营茶叶盐矾等买卖,越往后发展,这项政策成为豪门大户的玩物,中小商人就越无法参与,所以得到交引后,东京城的一些大型金银铺、彩帛铺、停榻(货易客栈)、质库(当铺)开始倒卖这些有价证券,最后以京城南通巷一带的金帛铺为中心,形成了交引铺集聚点,大肆交易交引。但中小商人害了国家,所得利仍然很少,交引到了交引铺。在这些大商人打压之下。压幅高达百分之五十,到了蔡京时一度高达百分之九十。
唯独的好处便是宋朝便出现类似证券的产物。
一开始是好的,就象易经卦象的变化,阳到极处开始转yīn,随之种种弊病接连而来,官商勾结,加抬、虚估,甚至将那些湿霉粮食运到西北。至于查,查不得。例如现在,许多宗室子弟与外戚,包括高家与曹家在内,都有参与,怎么查?恶劣的时候,三分之一粮食根本就不能吃,不得不倒掉,但这些拉圾不能小看了。是一车车从江南运向西北的。一斗价值好几百文钱!
朝廷看到这样下去不行啊,于是改革,与茶叶一样,在盐引上做文章,可盐引不舍放去,变来变去,始终不成功。这才有了范祥这次盐政革新。
具体做法:
陕西解盐旧禁盐地一切通商,用通商法代替禁榷法。说商人不好,官府做得更差,先让盐交易活跃起来,盐入蜀者不问,指四川北部与汉中地区,川峡产盐,多是南部井盐。北部却是严重缺盐,但四川除了成都盆地外,其余地方多山,于是食盐成了四川北部百姓一个最大的难题,准许盐流通突破地域xìng的禁锢,向四川北部流动。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第二个不用物做盐引,那些腐粮与陈粮俺们不要,想要盐引,拿现钱来,没有铜钱得拿出布帛代替,才发放盐引。这是由今年陕西大丰收所带来的底气,现在有了三白渠,不但丰收,陕西还有大量粮食积余,范祥更有了说话底气。这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就是这个,出现问题。
岁课入席为盐三十七万五千大席(一席二百二十斤),授以要券,即池验券,尽驰兵民辇运之役,开发陕西池盐,抗阻西夏青盐带来的冲击。朝廷现在有意放私盐入境,可就是不放,私盐也禁止不了。所以用此策,增加陕西本地产盐量,冲击西夏青盐流向宋朝。
又做了一个补策,从延州开始一直到渭州,募人入中池盐,给券,给予种种优惠的政策,将盐运向这些缘边地区交给官府,运至后私人不得出售,以免走私盐混杂,一律由官府统一销售。使缘边地区成不一个隔离带,杜绝私盐入侵。
再献一条与盐无关的提议,庆历战争时,国家财用缺乏,一切物资以引代替,铁、炭、瓦、木之类物资只要运到军中,就给各种交引,到现在朝廷还没有将交引一一兑现。战争结束,继续有官商勾结,将这些不相干的物资向军中调动,支持各种交引。当地人不会去江南做茶盐生意的,但没有关系,拿着这几年后的交引去京城交引铺,便可以将现钱换回来。与后世的期货很类似,但是一点也不让人喜欢,这是在吸国家的血,吃国家的肉,国家损失,可是要维持运转,只好向百姓摊派,形成恶xìng循环。所要献策,必须禁止之各州与各军队采纳这些不必要的物资,发放交引。
原先虚估盐券与受盐未卖者(后指盐引到期但未兑现仍在交引铺倒买倒卖),派使计其价减迭。这一策为蔡京提供了灵感,臭名昭著的抄盐法便是从此策上发展起来的。但此策不是抄盐法,是良策,用其来减少国家损失。
但防止国内走私盐恶化,于解盐产地附近各州,例如河中、河阳、陕、虢、解、晋、绛、濮等地仍然实施禁榷法,形成一条隔离带,防止解盐走私泛滥。
所入缗钱并九州刍粮,全部归于榷货务以实中都,指统一管理,归国家掌管,以免被地方官员贪墨。钱仍在官员手中,但统一了,不是散落到各州县,即便贪墨也便于查账追究。
厉不厉害?
陈执中、文彦博与庞籍皆交口称赞,为什么郑朗反复说现在两府远胜于以前两府,陈执中执政不算太恶,庞文二人更是能吏,放在贾昌朝朝,范祥此政不要说得到称赞,可能还会引来批评,包括保守的大宋在内。
但郑朗却犹豫不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