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权术非常道
这沉默蕴着一股压力,一股力度比李肆预想沉重得多的压力。
关于这个问题,史贻直刚才提到此事时,态度就很鲜明了,他主管司法,自然是想杜绝干扰,单纯地以法定罪。而他如此表态时,一些人脸色都有些不豫,显然不赞同他的观点。李朱绶扯到农税问题,也有转移话题的用心。
依照华夏的传统政治智慧,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对邓小田历数罪状,宣扬国法之大,然后李肆出面,以帝王之尊施恩,同时还要重处压迫邓小田的地主和木行东家。这样既能维护国法尊严,也能缓解民人情绪。
邓小田案拖到现在还没有结果,是因为案件复杂。既有私藏火器,聚众伤人至死,也有袭击巡铺,抢夺军器,还有聚众扰乱,致多人死伤。涉及三大案,相关证人提审了上百人。
现在法司整理完案情,定论就是一个字:死。邓小田怎么也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国法就太过儿戏。
但怎么死法,却还大有文章,也会体现朝廷对邓小田案的态度。明清时,死刑分“立决”和“监侯”,立决的当然是重犯,什么凌迟、枭首、斩、绞,也有等级之分。而“监侯”则是缓刑,也就是所谓的“秋后处决”,基本只有斩、绞。
英朝刑律宽减,废掉了死刑里的凌迟、枭首和其他五花八门的死法。关于这一点,腐儒还很是不满,在他们看来,五马分尸、凌迟,乃至挫骨扬灰等对死人施展的刑罚如果废掉,那要怎么来处置类似谋反、逆伦等这样罪大恶极的罪行呢?只杀一人跟杀百人,乃至谋反这些罪行,处刑是一样的,这不是很荒谬吗?
而具体到邓小田案,腐儒们却高呼起“法不外人情”,一致呼吁朝廷法外开恩,轻处邓小田,即便是死,也只能以最轻之刑。
在这件事上,腐儒和一般民人站在了一起,他们都只循着朴素的“锄强扶弱”心态,觉得邓小田即便犯了弥天大罪,也是富人压迫所致,情事可悯。
自然,儒党更要借题发挥,争夺他们的话语权,《正气》、《正道》等儒党报纸,连篇累牍地刊载呼吁书,或明或暗地将邓小田案贴上“为富不仁”这个现象的标签,想要将话题引向贫富冲突,同时给自己贴上“为穷人说话”的标签。
这番政治动向,在场十一位宰相都能看到,因此也各有立场。门下省汤右曾、杨冲斗,中书省苏文采,以及枢密院范晋都希望能轻判邓小田,以示朝廷宽仁恤弱之心,平息已有苗头的政争。
史贻直不论,彭先仲、顾希夷等工商出身的人,都希望就事论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国法和秩序为重。
刘兴纯和萧胜的观点是另一个极端,在他们看来,邓小田居然烧旗妄喊,反心昭然。不从重惩处,会有更多的邓小田跳起来。他们可不是日子过不下去,历朝历代,都有喜欢打家劫舍,自称好汉的反贼。
李朱绶最擅的是权衡,他的意见就是那套“传统智慧”。
李肆初时也没多想,觉得这个方案还算可行。可看到《越秀时报》、《士林》以及《工商时报》等报纸不约而同都在谈国法与帝王的关系,心中就是咯噔一响。
他忽然意识到,真要这么干,儒党和民人依旧不满意,因为邓小田还是得死。而贤党也不满意,因为李肆扰法,违背了他关于“国大于君”的承诺。同时工商也不满意,因为这意味着李肆向破坏规则的儒党和民人妥协。道党自然明白他的苦衷,可这般权衡,不符合道党关于“中庸”的治政原则,那就是循道而行,不偏不倚,而不是各打五十大板。
众人沉默,是正在酝酿说辞,积蓄精神,准备在李肆驾前好好来一番争执,这就是李肆感受到的压力。原本这般情形,自十一位宰相的内阁初见雏形后,就已经屡见不鲜了。众人经常为部门调整、预算收支吵架,习惯了在李肆面前表露清楚立场,然后等着李肆圣心独裁,以统揽全局的胸怀和超前于形势的眼光作出评断。
但现在这事,李肆心中没了底,他还没做好准备。此事很容易偏题,话头一拐就到了贯穿人类历史的终极问题,贫富和阶级的冲突。他也不想在这个正要带着大家一起谋富贵的要紧关头,让贫富冲突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然后由此及上,来动摇他刚刚捏成雏形的国家。
见李肆也皱起了眉头,萧胜抢先道:“诸位该是还没思量好,那么先议我们枢密院的军费案吧……”
众人松了口气,这个话题的确有些麻烦,先扯扯淡吧,萧胜这话说得文绉绉的,其实就是要钱,要更多的钱。
萧胜一大岔,李肆心中一动,他隐隐有了个想法。
这时萧胜又开始重复之前他对李肆提到的新形势,这也是他急急赶回来的原因。他一直在负责东南前线事务,包括福建和台湾。这一年来,雍正是几乎放弃了福建,就丢给施世骠自己打理。得了便利的施世骠造快枪快船大炮,扩民勇练兵,牢牢守住了台湾府城,压得朱一贵和杜君英频频向英华求援。
但这都是小节,施世骠终究无力控制海疆,他依旧处于守势。可欧人一方有了异动,萧胜从私人途径得了不确定的消息,说去年康熙就跟洋人有密议。但来不及兑现就咽气了。现在欧人正跟已有“东南王”之称的施世骠联络,希望能履行这项密约。
被问到具体是哪国人,萧胜有些模糊地道:“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唔,可能还有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