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铭的这句话一出口,吴佩孚等人又是一惊,只有蒋百里面露微笑,微微颔首,象是非常赞同杨朔铭的意见。
“曰本会先进攻美国?”吴佩孚摇了摇头,说道,“怎么可能?他们以为他们是谁?难道想向全世界宣战不成?”
“美国在太平洋之军力不足,曰本先行集中兵力击破美军,断我国之外援,然后再调头来对付我国,也不失为稳妥之策。”杨朔铭说道,“若德国在欧洲战事顺利,美国必然无力分兵太平洋,我国又有苏联牵制,则曰本便可在太平洋自由行动了。”
“原来如此。”吴佩孚明白了过来,此时的他,经过杨朔铭等人的解说,已经对中国所面临的形势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这么看来,欧洲的战局,对我国来说,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正是。”蒋百里说道,“眼下的关键,便是法德之战。”
“这德国人也真是厉害,生生的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出这么多的坦克来。”吴佩孚感叹道。
“德国为了规避《凡尔赛条约》的限制,秘密将坦克研制项目转移至苏联境内,他们在这方面其实一天都没有耽误,所以才能后来居上,超过英法。”杨朔铭说道,“当然,苏联在这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好处。”
“德国人这‘瞒天过海’的戏法,玩得确实是好。”陆军部长蔡锷上将说着,将一份图册送到了吴佩孚的面前,“这里有一份德国坦克及自行火炮的详单和图片,大总统可以看一看。”
1926年至1932年间,“莱茵金属-波斯格”,“梅因”,“克虏伯”及“戴姆勒-奔驰”四家公司分别接到德国陆军武器局的建造轻型(10至12吨)及中型(至23吨)坦克的订单。该订单以名为“拖拉机”的项目为掩护,以隐瞒《凡尔塞条约》下限制德[***]事实力的规定。原型车在苏联卡赞附近的“卡马”装甲车测试场进行高度保密的测试。“卡马”作为苏联红军及德国陆军的训练及测试军工科技基地,是德苏签署的《拉帕罗条约》的内容。
早在1927年,德国在全履带拖拉机基础上便设计出两种自行火炮。第一种装备37毫米火炮、配有轻装甲,25马力。第二种是77毫米火炮,50马力,两种自行火炮在1927年开始在德军服役。
从1926年到1929年,至少有200名军官完成了“卡马”训练学校的培训。所有的德国“拖拉机”原型在“卡马”测试基地被测试。测试的项目于1929初迅速结束(差不多同时,德国飞行员也是在苏联进行培训,至少有700名军官从设在苏联境内的两个学校毕业)。
德国轻型坦克的发展最初始于1928年5月,在1928年10月,“克虏伯”与“莱因金属-波斯格”被分别接到进行轻型坦克的设计制造的订单。这种车型使用能安装37毫米炮的装甲货车及拖拉机的自行底盘。“克虏伯”与“莱因金属-波斯格”合作开始在3种原型车上试制。这些原型车型规格和设计十分相似,主要的区别在于悬挂系统。原型车于1930年4至5月完成,于1930年6月在“卡马”测试场测试。
在1925年,德国加快了坦克的研制工作,“莱因金属-波斯格”的“戴姆勒-奔驰”及“克虏伯”分别接到设计中型(重型)坦克的订单,整个二三十年代,德[***]方共研制了十余种坦克,先是确实和拖拉机差不多的轻型坦克和装甲炮车,然后又制造出装有75毫米炮的“大型拖拉机1”型(“戴姆勒-奔驰”公司)、“2”型(“莱茵金属-波斯格”公司)和“3”型(“克虏伯”公司),重量都在10至16吨左右,均采用过顶式小节距履带和小直径负重轮,由于这些试制品存在着不少问题,发动机也不稳定,并不适于训练和作战。
但经过这样的技术积累,德国坦克的设计和制造变得越来越成熟,而为雪一战战败之耻,德国不遗余力的吸收其它国家的设计经验,其中借鉴中国坦克的设计的地方相当多。德国坦克吸收了中国单炮塔主战坦克的先进设计,设计出了著名的“5”号“突击战车”,即后来在战场上大放异彩的“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从一开始说遵循着装备大口径火炮、充足的弹药和前所未有的厚装甲的概念而设计出来的,并考虑到成员的使用空间,因此总体结构运用了大量垂直平面设计——主要是为了减少制造时的工艺和步骤,最大程度地增加车内的空间。也使得“虎”式坦克的生产速度和产量大大的增加。
对于“虎”式坦克,德国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作为和德国有着坦克技术合作的苏联,在双方的合作与1936年结束后,对“虎”式坦克的存在,也只有一鳞半爪片言只语的情报。
当然,德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研制成功并大量生产“虎”式坦克,和从苏联得到的大量必不可少的资源也是分不开的。
“看样子这德法交兵,才是真正的重头戏啊!”吴佩孚看着手中的图片,禁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
杨朔铭看着吴佩孚有些夸张的表情,不由得暗暗好笑。
他抬头看了看墙上的曰历牌,在心里默默的计算了一下时间。
他知道,这场“重头戏”,将在未来很快的上演。
德国,柏林,无忧宫,金色大厅。
“曼施坦因中将,你提出的作战计划,我和施特拉塞尔首相已经看过了。”德国皇帝鲁普雷希特一世说道,“您是怎么想出来的,可以说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