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业回到京城,很快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按说他主持公道、实事求是反应情况的举措,是应该得到赞誉的,至少能够保持平静,可惜东林党人不会允许此番情况的存在,有关吴伟业的很多传闻,在朝廷内外散布开来,甚至连他崇祯四年参加殿试时候,携带青楼女子的事情,都被翻出来了,成为人们议论的新闻,当然更多的还是有关吴伟业欺师灭祖、大逆不道的传闻,总之这些传闻都是牵涉到吴伟业人品如何不堪的,要知道为官最为主要的就是人品,一旦人品被否定,就意味着你永无出头之日了。
吴伟业倒很是淡定,没有被这些传闻所干扰,每日里还是准时上朝,只是他的身边已经没有什么朋友,基本都是一个人了。
张溥、张采、吴昌时和龚鼎孳等人好像没有善罢甘休,他们没有公开弹劾吴伟业,毕竟这样做太过分了,再说以前吴伟业就是他们之中的一份子,若是毫无忌惮的攻击,也显得他们心胸过于狭窄,这也可能让东林党人遭遇到唾弃,不过他们想到的对付吴伟业的办法,比起弹劾更加的恶劣。
一方面他们推动传闻的扩大化,毕竟他们对吴伟业是非常了解的,知道吴伟业生活之中的点点滴滴,另外一方面他们有意无意的威胁吴伟业,让吴伟业时刻感觉到不安,吴伟业性格平和,稍显懦弱,学术方面的成就没得说,可政治上却是幼稚的,这样的人和几百年之后的书呆子差不多,性格方面的胆怯和懦弱也是难以改变的。
吴伟业在朝中为官,不管怎么说都是需要接触人的。但因为忌惮张溥等人的态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官吏与吴伟业接触,众人丝毫将其看作是另类,这肯定让吴伟业痛苦,加之东林党人在朝中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对于吴伟业之类算是背叛之人。肯定不会客气,这也让吴伟业更加的不得安宁。
终于在忍受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之后,吴伟业提出了辞呈,恳求辞去官职,回到老家去,辞官的理由是身体不适,无法署理政事。
有关是不是接受吴伟业辞呈一事,在内阁里面出现了很大的争议,钱士升和侯恂等人是完全赞同的。可张凤翼等人持有异议。
内阁首辅张至发的态度依旧不明确,看着几个内阁大臣吵得一团糟。
张至发当然明白其中的奥妙,东林党人想着让吴伟业辞官,并且背负欺师灭祖的骂名,这体现出来东林党人对于背叛之人的态度,也让其他人不敢乱来,张凤翼等人对东林党人是不满意的,不愿意东林党人在朝廷之中独占鳌头。若是在吴伟业的事情上面退缩了,日后恐怕会让钱士升等人更加的嚣张了。
如此情况之下。张至发不管如何表态,都是会得罪人的,他这个内阁首辅,本来就没有很大的威望,更没有绝对的影响力,若是真正得罪哪一边。自身也很难立足。
吴伟业辞官的理由非常牵强,不过三十岁的年纪,正值壮年,哪里存在什么身体不适,无非是难以应对东林党人的攻击和迫害。主动躲避罢了。
事情总是要解决的,内阁拿不定主意,吏部就无法操作,一件看上去很是简单的事情,竟然迟迟没有结论,这也足够让人笑话,也体现出意味深长的含义。
吴伟业辞官的消息,最快的时间传到了淮北。
孙承宗尚未离开淮安,郑勋睿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迅速做出了决定,请孙承宗前来商议,他有心帮助吴伟业,不过也要通过这件事情,好好的影响孙承宗,让这位在东林党人之中有着不一般地位和影响的老人,看看东林党人在朝廷里面究竟是如何做事情的。
孙承宗来到厢房,并不知道是什么事情,看表情是有些奇怪的。
孙承宗进入到厢房的时候,郑勋睿、徐望华、文坤和李攀龙等人,正在厢房商议事情。
看见孙承宗进来了,郑勋睿面带微笑。
“今日请孙老先生来,在下是有事情需要请教的,只不过此事牵涉到了东林党人,在下若是贸然的插手,怕是要引发不少人的非议。”
与郑勋睿接触的次数多了,孙承宗的看法早就有所改变了,听见郑勋睿这样说,孙承宗也没有客气,径直开口了。
“郑大人,该不是有什么事情,需要老夫开口说吧,老夫致仕好些年了,不大关心朝廷的事宜,再说老夫身在朝廷之外,是要遵守规矩的。”
郑勋睿笑了,这次笑的很是舒心。
“孙老先生说的很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范仲淹先生的话语,在下记得东林书院时常教授,顾宪成老先生也作出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关心,这东林书院坚持的宗旨,与老先生的话语好像不一样啊。”
看着郑勋睿的笑容,孙承宗正色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