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趣书吧 > 宋风 > 第二百五十四章 沈括改行

第二百五十四章 沈括改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大宋只有很少人知道这次政事堂特殊的会议细节,但随后中书省、门下后省一路通过的诏书颁布天下的时候,这份最初的诏书已经被修改的很厉害了——修改是因为王静辉在政事堂上与司马光辩论引出的粮食三策所致,皇帝赵顼和王安石等重要官员都认为伎术官员在今后会有更大的作用,既然已经可以允许配鱼,就顺理成章的在其他饰上进行松绑。

宋代官员公的颜色,北宋前期因循唐朝旧制,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朱,七品以上绿,九品以上青。最高一级伎术官为从六品,才勉强可以绯。何况朝廷还明确规定:伎术若公人之人入品者,并听绿。

这份诏书中将伎术官员的最高一级调整为三品,勉强可以紫,算是跟上了“时代潮流”。以前身穿绿袍的伎术官,在“朱、紫纷纷”的官场中,免有地位低下、狼狈堪之感。过这份诏书在官上所动的改动十分巨大,就连王安石本人也觉得有些太过了,但在皇帝赵顼的坚持下依然通过了。

这样一份诏书的公布对天下的影响可想而知,尽管新的体制才刚刚执行,伎术官员的官还没有做改动,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获得“配鱼”资格,但底下伎术官员已经士气高昂,摩拳擦掌准备立功获得“配鱼”的资格了。

有意思的是在昭文馆做编修的沈括在看到这份诏书后,竟然有意去转行做伎术官员——做馆阁文官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累了,沈括虽有利之心,但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显然是疲于奔命。这使得他生出了退却之心。在大宋士林中地普遍观点看来,一入馆阁便是进入康庄大道——能够经常见到皇帝,升迁的机会是很大的,身为馆阁成员,腰间一枚金鱼袋。要是放在外地。就是一大郡地方长官见了也多少要给面子的。

过现在的沈括却这么想,他现在跟着王静辉来做事,参与地项目都是大宋顶级机密之事。虽然清楚自己做出来地东西最终威力如何,但却从驸马的嘴中感觉到他做的东西几乎已经超越了以前他所见过的所有火器的威力,并且能够参与进这个项目的人都是大宋顶级地伎术官员,这些人大都和他一样是个神经大条的人。和他们在一起有着共同地语言。以前进馆阁就是为了接近皇帝以求得快速提升,但现在沈括在这个小型机构中。只要能够取得一点点进展,都会被驸马拿去变成实际产品,由此而获得的功劳也记在他自己的头上,受到皇帝召见简直如同在家吃饭一样简单。现在朝廷统治高层对伎术官员的身份进行了松绑,作为一个伎术官员同样有能力穿紫当上高品级官员,实在是没有必要留在昭文馆那样的地方。

沈括把想要离开昭文馆的想法告诉了王静辉,王静辉沉思了片刻说道:“存中兄,这个问题你可要想清楚,毕竟身在馆阁,他日前途无可限量。而转职去当伎术官员专门从事火炮的研究试制,则是前途未卜,就连在下也很难肯定何日这火炮才能试制出来。”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相处,王静辉知道沈括虽然身为利中人,但向往科学的心却是明摆着的,要然人家也会在历史上成为赫赫有地大科学家,过事关沈括自身的前途命运,这个选择他能帮沈括来做决定。据他所知正如历史的发展,主持变法的王安石渐渐的把目光投向了沈括,有意让他出任大宋的计相——三司使,这可是一个高位,尽管后来的结局王静辉心中也十分清楚,但他想太过干涉沈括的发展。

沈括听后毫犹豫地说道:“待在馆阁又有何好处,还如摆弄些实际的东西为大宋中兴做出自己的贡献,括身无长处,但却拜读过驸马所有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心中对改之的言论深以为然,这个自是必多提!”

王静辉犹豫的说道:“据在下所知王相有意提拔存中兄为大宋三司使,存中兄可自弃!”

“括无意迎来送往,还是踏实点做些实事吧,若是他日火炮研究成功,我大宋能凭此物西灭党项,北平契丹,这远比出将入相要强的多!”

“现在最高的伎术官员品级只有四品,还是绿袍,存中兄这次损失可就大了!”王静辉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如这样,火炮的事情也急于一时,现在做的更多的是钢铁冶炼方面的事情,在下手头上有一个工程马上就要开始,正好要借助存中兄的智慧来解决其中的难题,若是一切顺利受到圣上的嘉奖,存中兄便可以由四品升至三品也未必是难事,这也可多少弥补存中兄的损失!”

“这个……好吧,改之,括听你的,这个工程是什么?”

“存中兄当知两次宋夏战争中,大宋所俘虏的近十万党项人被在下所购买,他们在在下的手中就是修路疏通河道,现在正在京东东西两路修建从胶县到汴都开封的驿道,现在已经接近完工,下一步就要把这些人调往京畿路和淮南东路,准备进行疏浚汴河的水利工程……”

“改之,这个工程虽然很大,但好象能够用到在下的地方比较少吧?!”

“存中兄先听在下把话说完。在下听说存中兄青年时期任沭阳县主簿的时候,就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组织几万民工,修筑渠堰仅解除了当地人民的水灾威胁,而且还开垦出良田七千顷,改变了沭阳的面貌,那时存中兄只有二十四岁。在任宁国县令的时候,存中兄积极倡导并且主持在今安徽芜湖地区修筑规模宏大的坚固地万春圩。开辟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顷,同时还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著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