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城南,一队隋军护卫着十几名从唐朝来的使者渐渐抵达了太原城,为首之人约四十岁,身材高大,长得浓眉细目,一只大鼻子如茄子一般挂在脸上,此人便是李渊从弟李神通,官拜淮安王、右翊卫大将军。
李神通是从蒲津关进入河东,他的五百名士兵没有能入境,而是改为隋军护送他一路北上前来太原。
这次李神通肩负着和隋朝和解的重任,他心情有些紧张,自从北隋和唐朝爆发太原战役以来,唐朝一直便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局面,使得关陇各界普遍对朝廷不满,尤其潼关事件导致弘农惨败,也引起了关陇贵族对李氏家族的不满。
李神通很清楚他兄长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他也赞同建成的建议,先同北隋和解,然后再想办法在别的方面有所建树,逐渐恢复公众对朝廷的信心。
走到城门处,只见城门旁等候着一名官员,他立刻催马迎了上来,躬身施礼道:“尊驾可是唐朝使者?”
“在下李神通,正是唐使。”
“下官是内史舍人韦纶,奉紫微阁之令在此等候唐使,殿下一路辛苦了。”
李神通见他不过二十余岁的样子,颇为知书达理,应对从容,不由对他有几分好感,便回礼笑道:“多谢!”
就在这时,李神通忽然听见城内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不时传来一阵阵呼喊,颇为热闹,他不由一怔,城里出了什么事?
韦纶微微笑道:“今天正好是新科进士游街夸官,所以城内很热闹。”
李神通恍然,心中有些好奇,便笑道:“能否进城一观?”
“当然可以,殿下请!”
李神通一行人进了太原城,只见晋阳大街上人山人海,足有数十万人聚集在大街两边。人群拥挤,密密麻麻,一眼望不见边际,骑兵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维持着秩序。
整个太原内仿佛过节一般,敲锣打鼓,唢呐声声。这时只见一队年轻的士子们从街头出现了。他们约两百人,披红挂彩,身着朱红色锦袍。头戴双翅纱帽,胸前挂一朵簇锦大红花,每个人都红光满面。喜悦之情溢于颜表。
在他们前面是五百名骑兵开道,紧接着是鼓乐队,最后才是二百名骑马的进士,为防止马惊,每匹马前配一名马夫牵马,进士们鱼贯走来,引来两边民众一片片欢呼声,进士们兴奋得眼睛里闪烁着光芒,这种荣耀令他们毕生难忘。
李神通骑马在人群外缓缓而行。他心中感概万分,唐朝还在为要不要举行科举而激烈争论时,北隋已经付诸实现,用荣耀和尊重笼络着读走前朝野上下讨论得最多的是太原士子的大游行,很多人的语气里都有一种幸灾乐祸,仿佛太原的科举遭遇了重挫。但实际上,北隋人早已忘记了游行带来的不快,现在只有读书人的荣耀和自豪,李神通心中涌起一种深深的危机感,唐朝已经落后了。北隋不仅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它的各方面都在快速发展。
李神通想到自己一路北上看到民众安居乐业。看见官府组织民众兴修水利,看到那么多青壮男子在田地里劳作,而不是披甲当兵,这就是北隋的精兵富民方略的实施,他们将大量的青壮用于生产而不是战争,这样就保证了北隋能应付长期战争的消耗。
一行人穿过了太原城,从北城出门,向晋阳宫而去,道路两边一样挤满了围观等待的人群,官道上铺着了红色毡毯,一直延伸到远方的晋阳宫,李神通从城内出来时,两边的民众以为是进士们出来,引来一片欢呼,使李神通神情十分尴尬,他不好意思再走铺着毡毯的官道,而是绕坚持小路前往晋阳宫。
两边民众是在欢迎新科进士,如果知道他是唐朝使者,迎接他的或许就是臭鸡蛋和石块,这一点,李神通有自知之明。
李神通来到了晋阳宫大门前,苏威和裴矩两位老臣已经在这里等候他多时了,李神通认识苏威,也认识裴矩,这都是当年隋朝的宰相,尤其苏威,更是大隋开国元老,这两个重量人物的迎接使他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
李神通再没有了淮安王的清高,他翻身下马,快步上前躬身,“李神通参见两位老相国。”
苏威眯着眼笑道:“王爷是北隋贵客,我们一路多有怠慢,请多多见谅!”
“我一路很顺利,隋军护卫得很好,老相国言重了。”
旁边裴矩也笑道:“本来应该让王爷休息几天,但我们估计王爷心里也很急,就先简单谈谈吧!”
“正是,我也想先和北隋朝廷谈一谈,休息不急。”
“那就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