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奠定安史之乱的大变局后,大唐继续中兴两百年格局的泰兴年间,诸多改新的政策之一,泰兴军改无疑是需要浓墨重彩的书写的一笔。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在当权的梁公亲领下,对于中外军的火器化革新。因此,新编成的军事标准之中。
相对于传统冷兵器时代镇、军、旅,营、团、队、火、十的编制结构,极大加强了弓弩砲车等远程投射的武装配备,同时大量引入了燃烧和爆炸性的火器,成立马步水射之外的独立兵种编制。
其中又分为单兵投掷火器的掷弹兵和大型器械远程投射的神机军,两大序列。它们既可以作为单独作战的大编制,也可以小规模配属到团队一级,作为局部加强力量。
再则就是在营团的旧编上,开始出现配属大量车马构成的,攻防一体的重装车营,以满足战地防御和物资储备的需要。
因此编练到最后,原本堪堪满万的正军,满编后可以达到一万三四千人,然后按照战时的距离和需要,再由枢密院和兵部额外配属工淄等营,以提高持久作战能力,那则扩张到更大的编制。
因为普遍加强了各种配属,因此对随军辎重和后勤输送的要求,也大大的提高,因此编练起来所费甚多。因此在梁公秉政中枢的时代。
最后在中外军里,只编成了三军五卫,既北衙八军之中的左龙武军、右龙武军、右神武军,十六卫军的左、右金吾卫,左武卫、左骁卫和右领军卫,称之为首甲或是一甲之军。
南衙十二卫并北衙八军,亦有部分完成火器化编练的,则被称为二甲之军。
在外军中,则试点性的编练了,部分满编火器营团的镇军,以镇防望要之冲,称之为乙编诸镇。
然后在边境的戍边屯军之中的重点地区和普通军镇之中,也多少配属了比例不等的火器部队,则统一称之为丙编之军。
而火器的生产和制造,则因为天然的政治需要,而长期垄断和把持在两京为核心的京畿道和都亟道地区。
这种格局又沿袭了两百多年,才在乙未之乱中被打断和破坏掉,打着为龙武系复仇或是清君侧,走马灯一般轮番进京勤王/洗地的,不但严重破坏了朝廷中枢的政治生态,也殃及池鱼的将垄断和把持在朝廷手中,数十代人积累下来的国朝技术储备,给毁灭殆尽。
仅剩下据有岭外的南朝前身——南海都督度境内,尚存部分相对完好的传承和发展。
发展至今,火器制造和使用的技艺,因为长期固步自封而甚少进步,甚至有所倒退,再加上持续战乱对产业体系和生产工艺的破坏和流失,为了从根源上否定,十数代专权梁氏的政治需要,而对梁公遗留下来的事物,进行人为的毁禁或是改易。
以至于北朝配下的军队,在火器相关战术和理念上上,已经远远落后于拥有常年实战经验的海外诸藩的南军。这也是嘉佑大进军中,开局战事就一边倒形同摧枯拉朽的重要原因。
但尽管如此,在东继大统的承光帝,为李唐续命的短暂中兴之后,还是尝试着在北国的版图之内,利用俘获自南朝联军的大量军匠和工役,重建了相应的火器部队,试图重现史上的辉煌和光彩
只是因为现实基础和条件缺失的太多,终究是没有能够行程足够的规模和气候。又经由张氏****之后沿袭今,也就是在都亟和延边少数重点地区,有所配备作为重要的防御手段。
起码,在面对那些塞外诸侯和沿边各藩领下,还是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和代差的。
当第一场雨雪夹着冷风,降临在河南大地上的时候,我从河北回来已经是第四天时间,
而我和我的部队正在郓州、滑州和曹州交界的雷泽城内,一边等候消息,一边就地招兵买马,打算把明摆到手的九个营编额,给先从人事上搭建起来再说。
主要是,鉴于那些郓州兵,在出战河北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便利和适应性,从郓州就地再度补充了一批兵员和夫役,
郓州附近一带本来就不是什么产粮区,这些年连着天灾人祸,又是大旱又是兵火,以盗匪和乱民层出不穷称著,
光是去年过冬在饥寒中饿死的人已经不在少数了,因此在这次严冬来临的威胁下,又有一大批同乡试水在前,在地方上贴出悬慕告示之后,并不缺少选择为一些粮食和生活物资,而卖身投靠的青壮年。
而每个人付出代价,仅仅是几袋谷子或是麦豆,甚至是半袋子军用压缩干粮,都可以。当然,如果有基本武斗或是持兵的技艺,或是之前从军过的经历,那就会得到更多一些代价,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摸底。
最后我们获得总数大概有3-4000的候补兵员和随军夫役,而且还是挑选过的结果。
事实上他们虽然是北方人,但在生计的煎迫下,并不抗拒在名为敌对势力的军队中,一个能够勉强吃饭的机会。因此,可以说是一时之间闻者相从踊跃。
但我的军队,出于某种稳定性和内部平衡的考虑,只接受身体状况比较好的,年纪不是太大,家庭负担和牵挂少的,因此挑挑拣拣之下,只选出了这些人来。
起码让他们装备上我军缴获而来和淘汰的冷兵器,稍加训练和整编也是一股不错的炮灰和劳役力量。
只是需要注意防止,同乡背景下的抱团和私自串联,影响了军中的服从性和指挥效率就是了。
一时之间,雷泽城外,尽是各种赤着膀子,在冷风中喊着号子,绕着城墙长跑的身影。然后那些监督训练的老兵和士官们,还会站在城墙或是高台上,对着他们的头顶射箭和放铳,来增加难度。